2018年2月4日,中央公布了2018年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月,铜山区委书记调研基层乡镇时要求,要吃透上情,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坚定加快铜山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下面谨以徐州市铜山区基层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浅谈“乡村振兴”战略。

徐州市铜山区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古有“五省通衢”之誉,今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通汇流”之便。铜山区内的徐州高新区为苏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区内有悬水湖、吕梁山风景区、汉王拔剑泉、彭祖故里、楚王山汉墓群、千佛洞等旅游景点。铜山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总面积2035平方公里,总人口134万,现辖18个镇、1个农场、11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高新区,321个行政村。

(一)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便利能有效的进行物资交流,促使乡村各行业的发展。根据铜山区发展需要,区委区政府一直以来都把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作为城建重点工程计划予以保障,大幅度提高区级配套资金比例。以2017年度为例,铜山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配套资金1.2亿元,区级承担1.1亿元,镇级仅承担0.1亿元,这大大调动镇级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方便了群众出行,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结合近期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项目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尚需完善:一是部分乡村公路过于狭窄。随着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乡村道路修建的里程数增长了,道路的宽度却因设计标准低或原有老路两侧存有沟渠、农户等客观原因而过于狭窄。如某乡道原图纸设计道路宽度为5米,现场实地评审时测量宽度实际为4.5m,且无培土路肩。经查明原因是原有老路一侧为灌溉沟渠,另侧是村民栽种树木,无法按照图纸设计宽度施工。随着乡村机动车增多,车流量大,时常会出现堵拥状况,甚至会车时偶发交通事故。二是部分公路损毁严重、养护不到位。有一些乡镇从事经营性货运车流量较大,运输者为追求高额利润超载运输,给公路造成较大的破坏。由于乡村公路大多是由各镇人民政府作为主体进行管理和养护,受人员、资金等限制,公路养护管理缺位,极易出现“小坑不补,大坑没钱补”的局面。农村公路是国家路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重要支撑。在全面实现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目标的过程中,评审中心将进一步履行工作职责,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完善农村公路管理机制保障公路安全、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长效发挥财政投资效益。

(二)合理规划、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正在铜山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铜山区财政局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纳入财政投资评审。针对建设项目涉及市政公路、园林绿化、道路管网、房屋建筑等专业,评审中心通过专业服务方式,规范、高效、合理的开展美丽乡村项目评审工作。目前铜山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已通过多项举措完成数个乡镇报送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评审工作。一是了解项目的建设情况,评审中心从设计环节入手,就节约投资、缩短工期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某镇报送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因建设方委托的某南方设计院出图设计,其中一公园道路单位工程中,道路基层设计为30公分厚石灰稳定土和20公分厚三渣稳定土。评审人员经过与建设方了解现场情况后,认为在满足正常人车通行的前提下该设计标准违背了经济性原则。建设方与设计院沟通后,设计方进一步优化图纸设计,此一项便节省财政资金约30万余元;二是加强评审的时效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送审项目,评审中心人员加班加点尽快出具评审结果,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能够又好又快开展。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各镇优势特色,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在农作物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精准扶持。铜山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接区域,属季风气候,半湿润暖温带,春、秋季昼夜温差大,光照时数多,是国内秋冬和早春蔬菜保护地栽培的优质地区。以2017年度为例,铜山区政府推荐了铜山区晟泰果蔬专业合作社等17家农民合作社、铜山区金楼园果蔬家庭农场等10家家庭农场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根据区委区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未来铜山区将深入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要发展,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须先行。近年来铜山区持续加大农村“小农桥”、沟渠灌溉建设、臭水河道治理等资金投入力度。以近年来评审中心参与的基本农田土地复垦等整治项目来看,农业用地要改革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方面的规划建设,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建设施工规范,推动耕地宜机化整治,使土地由小变大、由乱变顺、创造良好的“宜机”条件。

(五)加大医疗卫生、教育资源、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资金投入,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务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笔者看来,当前农村看病难的矛盾依然是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老百姓所说的“看病难”,主要是“两头难”:到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农村地区看病难。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配置不合理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上学难亦是如此。为缓解矛盾,2018年,铜山计划新建21所幼儿园,新建中小学教学楼、塑胶跑道,恢复多个村镇多所教学点等解决“择校难”、“上学远”的问题,加强统筹推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铜山将改造农村卫生室47个,实现所有村级卫生室改造全覆盖,启动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4个镇区域医疗中心提档升级和7个偏远卫生院改造。

(六)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然而在近年来基层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现场查勘环节可以发现,农村人才外流较多,“三农”工作队伍人员明显不足、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与农村农业现代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乡村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与乡村各类服务设施、配套资源是否完善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只有各类公共服务完善了才吸引社会人才、大学毕业生以及乡村外出务工人员返回乡村参与乡村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发展。同时要把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手段,为乡村振兴起到更大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将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完善思路举措,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铜山,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做出新的贡献。